讲座回顾 | 对AI手机的思考和探索手机产业链「讲座回顾 | 对AI手机的思考和探索」
活动回顾
2024年4月29日晚,南京大学商学院MBA教育中心开展主题为《对AI手机的思考和探索》的讲座。
南京大学16级MBA校友、OPPO技术战略规划总监陈晓春担任主讲人,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教授、商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周耿老师担任点评嘉宾,南京大学商学院营销与电子商务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MBA教育中心主任宋培建老师致开场辞,MBA23E班鲍琪同学担任主持人。
当今时代,AI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各行各业日新月异的变化。AI技术与手机将如何结合,以及这种结合对手机用户体验和行业产业链存在何种影响?本次讲座,陈晓春校友深入探讨了AI手机的应用与发展前景。
嘉宾分享内容回顾
陈晓春校友
陈晓春校友的分享分为四个部分:AIGC技术在用户端与手机结合的机会探讨、开启AI手机时代需要怎样的驱动力、AI手机主要特征以及对AI手机将形成的产业链有何展望。
1. AIGC技术在用户端与手机结合机会探讨
陈晓春校友从OPPO的发展历程出发,介绍了手机的发展历程以及用户需求随时代的变化。
以拍照为例,消费者真正需求是手机拍照,因此出现了拍照手机的产品定位。随着技术的发展,摄像头模组空间越来越小,但光学原理限制了单反相机在狭小空间内的使用。手机拍照成为用户需求的痛点,越来越多的技术被引入,以满足这一需求。
因此,用户需求与手机的功能会随时代改变,这就为AIGC技术在用户端与手机结合创造了机会。
2、开启AI手机时代需要怎样的驱动力?
2.1 关键技术
过去驱动手机发展的关键技术有:更丰富的功能、更快的网络、更强的感知能力、显示与续航等等,那么下一个驱动技术究竟是什么?
2022年底,GPT技术的出现,让AI真正走向千家万户,让手机领域出现了一种新形态,即AI手机。这种形态与过去智能机加AI有很大的不同,它所提供的一些AI交互能力,为手机提供了更丰富的功能,打破了短视频在云和端之间传输的障碍,从而产生了新的商业模式。
这一现象背后的本质驱动力其实是算法、算力、数据这三大方面的突破与变革。通过大模型实现一切皆可自然对话,打破了传统人工智能的限制。随着大模型的不断发展和创新,未来AI技术将在更多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,改变人们的交互方式,提高服务获取方式,并使系统本身和模型变得更强大。
2.2 为什么选择手机作为载体?
陈晓春校友认为,手机是最合适的AI载体,因为手机具有三个特点:随身性、随时随地交互的能力和全能的处理器算力。
智能手机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用户的意图,满足用户在网络环境下随时随地的交互需求,且具备强大的算力,可以满足模型本地推理和解决隐私性问题。因此,智能手机是端云协同AI的合适载体。
2.3 手机的AI功能
智能手机聚焦拍照、修图等用户需求,精准识别手机行业痛点,首先,拍照时修图动作可能导致时间浪费,因此需要寻找更高效的方式,节约碎片化时间。其次,智能机解决了功能机的信息不对称性,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,如信息被不同认知的人理解可能造成误解。
为解决这些问题,OPPO推出了AI接电话功能,通过AI帮助用户识别骚扰电话。此外,AI还可以帮助解决语言文化障碍问题。总之,AI技术在解决现代社会问题时具有巨大潜力。
3. AI手机的主要功能
首先,AI手机具备高效利用算力的能力,可以在端侧通过现有的技术运行大语言模型和大视觉模型。其次,AI手机具有感知物理世界的能力,可以知道一个人现在的状态和他所处的环境。最后,AI手机需要具备自学习能力,能够学习每个手机主人的操作方式和情绪等。其本质就是交互引发的服务供应的改变,这样的功能和改变将让用户的时间释放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中去。
4. 对AI手机将形成的产业链有何展望?
4.1 手机协议栈的优化与重构
陈晓春校友提到手机技术在生成创作方面的一些需求,如算力高效利用、大语言模型等方面。他还提到了过去计算机体系架构设计中的问题,如计算子系统之间的传输问题。
为了满足未来的交互需求,需要有更丰富的硬件器件,如AON设备或结构光设备等。此外,大语言模型方面,他希望未来能有一个真实世界的模拟器,以更好地还原人的思维到虚拟世界。
4.2 手机产业链与应用生态的挑战力
手机产业链面临着很多问题,如寡头垄断、操作系统底层被定义等。此外,自家的应用生态也面临困难,如APP生态增长缓慢,用户需求都在头部APP上。总之,手机产业链和应用生态都面临着挑战。如何从容面对这些挑战,拥抱AI所带来的机遇?
陈晓春校友以OPPO Find X7为例,展示了多模态的系统级AI体验是如何将用户从手机使用场景的复杂操作中解放出来的。集中了AI通话摘要、AI消除等多模态功能的手机,经由多维数据的联合处理实现了用户的生态级体验,该种AI体验会创造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相互的完美转换。
4.3 AI手机的生态产业链展望
现有的产业生态结构难以支撑不断变化的技术与用户需求,因此预测未来的AI手机产业生态结构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:混合算力供给生态、大模型生态、智能体生态、原生化服务组件生态,原生服务生态是支撑智能体的能力,如抢自习教室、课表等,使得智能体能够直接运转。未来AI手机的生态产业链结构将被用户推动,而不仅仅是B端。
嘉宾点评环节
本次讲座由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教授、商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周耿老师进行点评。
周老师表示,陈晓春校友的演讲内容丰富,发人深省,他认可手机是最符合AI载体的工具这一观点,并表示AI手机可能会颠覆现有的手机生态,开辟新的时代。
周老师也对AI手机的商业模式面临的挑战进行了阐述。首先,与服务器端相比,手机端运算能力有限,需要处理平衡问题。其次是这一模式的安全隐私问题,虽然AI可以帮助实现自动化,但仍有潜在风险。第三是商业模式问题,如果将诸多功能外包给第三方,可能会导致手机厂商赚钱困难。最后是普遍存在的价值观问题,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价值观可能存在差异,AI手机可能面临类似Tiktok在美国受到打压的困境。周老师认为,解决这些问题可能是今后AI手机发展的突破口,需要进一步深挖,以实现AI手机行业的长足发展。
周耿教授
分享问答环节
最后,南大MBA各年级的在校学生及部分校友就AI手机的数据安全与隐私性问题、AI手机在教育和工作中的应用、AI手机成本与市场趋势分析等问题,与嘉宾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互动。
本次讲座有超过525位MBA师生、校友及业界人士线上参会,引发热烈反响。
锡林郭勒盟版权声明: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,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,E-mail:xinmeigg88@163.com